English

我国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

——扬州“宋大城”东门考古记
2000-05-28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

近日,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传来令人振奋的考古新讯息:宋大城东门重见天日。专家认为,这座七门双瓮城的发现,是我国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

吴夫差凿邗沟,隋炀帝开运河,扬州依托长江和运河而日见繁盛,成为全国著名的都会。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建罗城,奠定了此后扬州城的基础。唐末五代之际,唐扬州城荒废于战乱。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在旧城东南隅改筑一小城,称“周小城”,成为宋代扬州城的前身;它与筑于南宋的堡城和夹城合称“扬州三城”。由于相对于堡城和夹城,“周小城”规模较大,入宋后便称为“宋大城”,但规模仅是唐扬州城的四分之一强。据《宋会要》所记,“宋大城”周长“十七里一百七十二步,计三千一百四十六丈。”堡城又称宝佑城,据明《嘉靖惟扬志》卷一《宋三城图》,城在大城北的蜀岗上,规模小于大城,原址为隋代江都宫、唐扬州衙城。夹城则夹在大城和宝佑城之间,规模最小;三城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连。

宋代扬州南北辐凑,商贾云集,“扬州万井提封,……珠帘十里春风。”从当时词人妙笔,可见当日扬州繁华。明和清初,扬州都曾极一时之盛。陵夷物换,宋代扬州城被一代代叠加的历史尘埃淹没。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宋代扬州城逐渐浮出水面:1984年,发现唐宋扬州城南门遗址;1995年发现了宋大城西门遗址;北门也已搞清位置所在,但可惜被压在楼房之下。宋大城四至范围也已基本搞清,探得周长10110米,与《宋会要》所记大体相当。

去年9月,在建筑施工时发现宋大城东门遗址;今年3月,为配合扬州古运河风光带建设,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扬州东关街南北两侧的唐宋东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1989年钻探出的扬州唐宋城东城墙和明代新城东城墙之间发现了宋代的瓮城遗址。

记者日前赶往扬州东门发掘现场观看,考古现场被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一分为二,东与环城公路和古运河近在密迩。遗址面积有12000平方米,保存良好,目前已发掘面积达2400平方米,城墙遗址底部和青砖路面已清出,北侧现场还挖出宋代古井一口。

从目前发掘所见可以看出,扬州宋大城东门临水而建,除主门外,还有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瓮城结构。内瓮城较小,两面包砖,平面呈长形,南北墙上各有便门通向城外。外瓮城亦为长方形,正门向东通向城外,直至当时的古运河边,与内瓮城门道和主门道在同一直线上。南北墙上也各设便门通向城外,地势内高外低。在城墙及设施上有多种铭文,内容多为部队番号、工匠姓名、烧制地点及年代。外瓮城上有元代城墙叠压其上。

主持东门考古工作的蒋忠义先生认为:已发现的宋大城南门、西门遗址,均为单瓮城;作为宋大城唯一、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双瓮城城门,东门七门双瓮城值得注意:这反映了宋代扬州的重要地位。南宋时,江淮之间为宋与金元军事对峙的区域,作为“淮左名都”、江淮门户的扬州更是南宋命脉所系。特别是东门面对运河黄金水道,前面又是运河码头,其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双瓮城的设计完全出于城防方面的考虑。南宋末,在临安沦陷后,李庭芝坚守的扬州仍屹立不动,与宋代扬州城的坚固不无关系。宋大城东门是以后双瓮城和多瓮城防御体系的渊源。它的发现对我国城市建筑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东门砖券城门洞在古代城市考古中也是首次发现。在此之前的城门多为木结构,易火燃;砖券门洞则不燃,显然这也是出于城防方面的考虑。

遗址出土有北方的磁州窑、南方的龙泉窑和景德镇所产青、白瓷。宋井出土大量“韩瓶”,韩瓶出自宜兴窑,为行军携水之用,应是瓮城驻军所遗。

目前发掘工作还在继续进行,相信宋大城东门特殊的复杂结构不久将全部展现在世人面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